55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我戾太子只想被废 > 第二百零九章 一定是出现了倒反天罡的天象!

第二百零九章 一定是出现了倒反天罡的天象!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刘彻下《轮台诏》的时候,距离驾崩已经只剩不到两年的时间。

如此算起来,他将赵过任命为搜粟都尉的时间,应该是在距今大约二十三年之后,所以现在的赵过……

刘据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唐突与冒昧。

他非但不知道赵过的籍贯身份,甚至连赵过是否已经出生都无法确定,然后就向刘彻举荐了这个人。

这岂不是虚空举荐?

如此行为对刘彻来说得有多唐突,多冒昧啊?

不过转念再一想,刘据心中还是报有那么点侥幸心理。

毕竟史书中有提到,赵过在成为搜粟都尉,推行代田法之前,曾亲自做过许多次改进和生产试验,以证实代田法的确能比以前的耕种方式增产一斛,并且耦犁和三脚耧车也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改进发明出来的。

这个过程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了,并且是以年为单位的日积月累。

而刘彻也是在看到赵过上疏“方今之务,在于力农”的主张,并且了解过这些实验数据之后,才将其任命为了搜粟都尉。

这说明赵过到那时候年纪应该已经不小了,并且极有可能已经在朝堂为官,还是能在刘彻面前说得上话的官员。

如此去算,赵过现在还是很有可能已经出生了的。

只不过年纪可能还不大就是了……

心中正想着这些的时候。

上面的刘彻已经等的有些不耐,蹙起眉头斥道:

“不过是举荐一个人才,吞吞吐吐成何体统?”

一众官员亦是疑惑的望向刘据。

心说这个名叫赵过的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,以至于太子举荐他的时候心有顾虑?

毕竟刘彻素来不喜朝中臣子结党,而不论是谁向刘彻举荐官员,举荐的八成都是自己十分熟悉的亲朋好友,最起码也得是已经身负盛名的名士,如此才能有所耳闻……这其实已经与刘彻的好恶相悖,因此就算举荐也需要极为谨慎。

正常人谁能想到,刘据居然连自己举荐的人是谁、在哪都不知道?

“父皇恕罪。”

刘据迟疑了一下,终是在心中组织出了几句自认为不那么冒昧的语言,

“儿臣只是对此人略有耳闻,暂不知其如今官拜何职,又身在何处,可否请父皇先命人在京畿范围内寻找唤作此名的人,或许很快便能够找到。”

他现在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,赵过应该就在长安一带,远些应该也出不了三辅地区。

因为史书中记载,赵过最初进行代田法试验的时候,就在这個区域之内。

至于家世就很不好说了。

毕竟刘彻选用人才素来不怎么看家世,而王公贵族的子弟通常也不会去研究农业,甚至一辈子可能都没碰过农具……

这其实也是刘据非要推举赵过不可的原因。

不是刘据自夸,在后世他虽然和王公贵族子弟扯不上半点关系,但因为后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,他自小到大也从未接触过农业,没有碰过农具,甚至上学的那些年,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都不为过。

因此他虽然知道代田法,也知道耦犁和三脚耧车,但也仅仅只是通过史书简单了解过而已。

而之前的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,还是他在一个还原《天工开物》古物的手工区博主学来的,就算是那样,在将图纸送给刘闳之前,他也是先找了好几个木匠提供方案,由他们尝试了好多天才勉强攒了出来。

而如今这农业和只需要吹出风来就算成功的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还不一样。

代田法绝不只是挖出沟垄轮替耕种那么简单,沟垄的宽度,播种的密度,如何施肥,如何保证光照…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再配合天赋,才能够创造出来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。

刘据这种从未种过地的人连纸上谈兵都不配,知道一些只言片语的原理也不行。

还有耦犁和三脚耧车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因此专业的事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,他就做一个指出方向的引导者最为适宜。

免得最后将好事办成了坏事……

“或许?”

听到这话,刘彻已经开始生气了,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