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武侠修真 >赤心巡天 > 我非神临——第七卷总结

我非神临——第七卷总结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其次一个是情感。情感上是两个方面,一个是偷袭者有林正仁,这个读者极其讨厌的人物,早已经被主角甩到身后,已经不应该在一个层面上的人物,却如毒蛇般咬了主角一口,

再一个,这个偷袭姜望的人是杜野虎,是那个在枫林城外嚎哭三日的二哥。这是读者在情感上最难受的一点。

甚至于为了保持这种突兀,这种疑惑,除了战斗中那一句【姜望以最大的冷静对待这场战斗,他知道他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。任何一点错处,都有可能造成此生的遗憾!】,除了杜野虎和姜望那一段关于美酒的对话。

我没有再做任何暗示。

这的确很难缓解读者的情绪,所以我理解所有读者的不理解。

至于很多人喜欢拿来说的战力,其实反倒无关痛痒。内府和外楼,本就是最容易出现越级伤害的两个境界,更别说姜望还被屏蔽了预警。军阵又是本书多次强调的、明确可以超越超凡品阶的常规力量。姜望和重玄胜,可以在阳国战场,以腾龙杀外楼,凭借的不正是军阵吗?

杜野虎带着庄国最精锐的九江玄甲,在提前情报针对,加偷袭,加林正仁布局,加阵法,加易胜锋屏蔽警示能力的情况下,完全拥有伤害姜望的可能性——至少在剧中人物的视角是如此。

那我为什么还要这么写?

因为庄高羡的人物逻辑,决定了他一定会在祝唯我神临之后有所行动,一定会对不赎城有动作。

庄国要拔掉不赎城这件事,完全与姜望无关,他所承受的压抑,甚至于只是一个顺带手的事情。他路过,就一定会发生。

而你们知道,这是姜望的又一次无能为力。

他要克制,克制愤怒,克制仇恨,克制急切,像他一直所做的那样,笃定、沉默、踏实地往前走。

在我的剧情线里,这就是我如神临的最后一抑。

因为接下来,我就要掀起一整个伐夏之战的高潮。

卷首姜无弃的死,早就指向了卷末的伐夏!

所有情绪的累积,都要在这个部分释放。

归齐路上的一系列挑战,目的有三。

其一,为姜望亮剑天下,做最后的打磨。

其二,抚平读者的压抑情绪。

其三,大概的描述一下现世大宗,勾画轮廓,方便以后填充。毕竟这么久了,它们还没有怎么出场过。

在点将台上,姜望站出来与重玄遵相争的时候。

大家也都已经可以看出来,这一卷清晰的主线——姜望的道途之路,神临之旅。

玉衡深处,立信字楼。

山海境里,立诚字楼。

不赎城外,立仁字楼。

临淄西郊,立武字楼。

于是有了立四德以自锢,有了定心猿、降意马、能悟空,有了真我道途。

到了“定心猿、降意马、能悟空”那一章,关于道途的剧情线便一举收束起来。但这并不是本卷该有的高潮,所以要顿一笔,再往下走。

在这里,引爆了写到现在,最大的一次矛盾。

我发现我跟很多读者,有根本性的观念差异——那就是我完全不认为主角输给重玄遵是【抑】,而很多读者对此有根源性的愤怒。

后来我反复地想过这个问题,我觉得可能最大的问题,还是出在作者和读者视角的不同上。

在我的故事布局里,姜望的道途之路,到定心猿、降意马、能悟空,便已经收尾。

他和重玄遵的战斗,则是整个伐夏战局的一角,是重玄胜和重玄遵战场相争的第一步。

在我的感受里,这是胜遵之棋局里,重玄胜姜望这一方,先输了一个卒子的劣势。且因为重玄遵一直以来的无敌之姿,因为姜望本就还没能追上斗昭,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,无伤大雅的。

姜望和重玄遵第一次见面,重玄遵甚至都没有看姜望一眼!

大师之礼后,重玄遵才注意到这个人。

黄河之会后,重玄遵才重视这个人。

到了争先锋这一战,他已经必须要成就神临,才能稳压一头。

这一路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。

但是在很多读者的感受里,姜望一路蓄势,在点将台这里,就应该赢重玄遵,才能够得到情绪的宣泄。

而我认为握住道途便已经是宣泄,真正我所想要的高潮,还在后头。

我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——

在写作上我固执、自我、不可理喻。在很多时候,我不是不知道读者的感受。可我认为作品的结构是更重要的事情。

我当然知道在万军之前战胜重玄遵是多么大的高潮,不啻于重演黄河之会剑仙人。那段时间读者的热切也在非常明确地提醒我,读者在期待什么,想要什么。

我当然知道那对商业成绩是多么大的提升。

甚至于在我的细纲里,有这样一句情景对话。是遵望之战结束后,重玄遵跟王夷吾说的。那句台词是:“在外楼境,我已经压不住他了……”

但是最后我没有写这一幕,没有写这一句话。

因为我在写的时候,我觉得以重玄遵的性格,不会说这样一句话。而在伐夏这场大战里,我也不觉得应该再给重玄遵和王夷吾对话的戏份。

所以抹掉了。

首先说说,为什么会有争先锋这一段情节。

先是代入重玄遵,他的布局风格是什么?跟他的道途是斩妄一样,他落子也喜欢直指根本。他不像重玄胜,会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布局,会一点一点地撬动局面,形成大势。他向来是直接大势压人,直捣黄龙。

比如稷下学宫里一出来,先成个天府外楼,然后一打三,一心备战黄河之会。根本不跟重玄胜争那些生意上的东西。

比如在伐夏战场,他被重玄胜摆了一道之后,二话不说就去大邺府,杀上大夏皇陵。

在伐夏开始时,他也是如此,他的实力强,全方位的强,他就凭此争先锋,就要在万军之前压重玄胜和姜望的势。

这就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物逻辑。

而姜望的人物逻辑是什么?

如果是为他自己争名夺利,为他自己装逼,他不会上场。

重玄遵压得重玄胜黯淡无光,他才要出头!

这一战因此发生。

而他们在这个时候的硬实力差距,读者其实是有认知的。从一月末到三月末,多少读者不知讨论了多少回,也做了很多战斗推演。普遍清楚姜望的确是打不过,所以也不用再就此赘述什么。

最后就是伐夏之战。

在庄雍之战里,姜望斗庄承乾是主线,所以那一战只是一笔带过。

齐阳之战是摧枯拉朽,姜望的主视角在战场里也只是浮光掠影。

而这一次伐夏之前,我就在盟群里说,这一场战争我不会回避,我要写一场真正的超凡战争。

一场真正的超凡战争有多难写?

天下形势、两国朝堂、文臣武将、士卒、百姓……

舆论、外交、情报、战阵、真刀真枪的厮杀……

迄今为止,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超凡战争。

超凡修士的个体强大,让人类历史上很多战术都失去了意义。

当个体实力足以改变战局的时候,战争是很难精彩的。

什么半渡而击,道术一铺,直接冻住整条河。

什么用兵之毒,无过于水火……

三昧真火都经常被嘲笑,水火算什么?

当然有取巧的写法。

比如最后因为笔者精力枯竭,选择略写的田安平刑杀八千人,用九万人性命填死真人。仅仅这么一描述,他的疯狂和强大就能够被读者感受。

但这是因为田安平的之前就已经着墨很多,他的压迫感一直存在,才没有落到虚处。

我之所以略写这一部分,也是因为如此——因为他已经够了,才选择略写。不然的话,为了这个戏份较重的角色,在精力有限的时候,我会选择砍其他人的戏。

我当然可以把一个人吹得天花乱坠,如何深谋远虑,如何算定天下……吹一下逼格,甩几句战绩,轻轻松松就写起来了,还不会留下让人抬杠的余地。

但那样的人物,那样的故事,说服不了我自己。

我要告诉你他的强大,他的疯狂,他的智慧,他的风流……我还要告诉你,为什么说他强大,为什么说他疯狂,为什么说他有智慧,为什么说他人物风流!

我像曹皆一样,打笨拙的战争。

只是为了完整展现我心中的世界。

所以有了这一场伐夏。

我写得前所未有的痛苦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